泰国泰国皇太后大学与北部自然灾害研究与预测研究所联合团队最新研究发现,湄公河上游多条支流出现严重砷污染,部分河段污染物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安全标准19倍,可能对东南亚下游国家造成跨境生态风险。
2024年4月30日,研究团队在泰国清莱府突发洪水后,对赛河(Sai River)、鲁阿克河(Ruak River)及湄公河干流的9个监测点进行水质采样。团队负责人苏巴萨坤·基德努康(Suebsakun Kidnukorn)和苏拉波·沃拉帕塔托恩(Surapol Vorapatratorn)表示,他们在赛河沿岸发现异常沉积物,初步检测显示砷含量严重超标。
实验室分析证实,9个采样点中有8个超出WHO规定的0.01毫克/升限值。其中:
-
赛河Thamphachhom-Hua Fai段 和 第一泰缅友谊大桥段 砷浓度达0.14毫克/升(超标14倍);
-
Mueang Daeng村灌溉渠 污染最严重,达0.18毫克/升(超标18倍);
-
金三角地区(鲁阿克河与湄公河交汇处)砷浓度高达0.19毫克/升(超标19倍)。
砷是强致癌物质,长期接触可导致皮肤癌、膀胱癌等疾病。污染水体经湄公河主干流向下游,直接影响柬埔寨、越南等依赖该流域饮用水、农业灌溉及渔业的数千万居民。
研究团队已将样本送往权威实验室复检,以确定污染源。初步推测,缅甸掸邦矿区的金属开采活动可能是主要污染来源,因赛河上游流经该地区。此外,老挝北部乌多姆塞省的Phark河近期也报告类似污染,当地居民指控金矿开采导致水质恶化。
目前,相关国家尚未就跨境污染问题展开联合应对。专家呼吁加强区域环境监测合作,并尽快查明污染源头,以避免更严重的生态健康危机。
老挝通 | 综合老挝媒体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