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秋收,颗粒归仓,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公安机关持续组织开展“昆仑”专项工作、“金风”行动、蒙辽吉黑四省区打击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区域会战,会同相关部门全力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破坏黑土地资源、制售假劣农资等涉农犯罪,取得积极成效。
“针对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辽宁公安机关创新构建‘高位统筹+科技赋能’‘多元联动+全链打击’‘深挖彻查+长效治理’的工作新格局。”辽宁省公安厅环境资源和食品犯罪侦查总队(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总队)副总队长佟延彬介绍说,辽宁作为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特殊使命。
“我们通过AI科技赋能卫片执法、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平台等手段,有效破解黑土地资源保护中‘发现难、管控难、取证难’的问题,2025年以来通过智能识别系统预警线索120余条,响应速度提升60%。同时,深化与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的行刑衔接,对非法开采、收购、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打击,涉黑土地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40%。”佟延彬说。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立案侦办非法占用农用地、破坏黑土地资源等犯罪案件4600余起,制售假劣种子等农资犯罪案件200余起;公安部挂牌督办大要案件13起,切实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仓“地”基,服务保障粮食生产供应,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近日,公安部公布9起危害粮食安全犯罪典型案例,吉林辽源公安机关侦破王某、张某某等人盗采黑土泥炭案位列其中。今年6月,根据工作中发现的线索,辽源市公安局侦破一起非法采矿(黑土泥炭)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0名,查明盗采黑土2.3万立方米,涉案金额600余万元。经查,犯罪嫌疑人王某、张某某非法组织人员使用钩机、翻斗车等工具在辽源市东丰县实施盗采黑土活动,经晾晒、粉碎、加工后销售至外省市。目前,检察机关已就该案提起公诉。
面对涉农犯罪专业化、链条化特点,公安机关强化“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应用。辽宁公安深度依托数据导侦,同时启动“千名生态警员融千所”工作,推动专业警力与基层派出所深度融合,构建“专业警种主责、专业民警主力”的治理体系。
“农民反映强烈的‘痛点’是我们侦查工作的‘起点’。”佟延彬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我们坚持‘小集群、小区域、小专题’的侦查思路和‘以打开路、以打带建、以打固防、以打聚力’的侦查打击模式,以‘昆仑’行动为载体,通过‘集中研判、集中放粮、集中收网’的方式,相继组织战线开展了‘粮食安全保卫战’‘净土保粮’‘亮剑保粮’等多个专项攻坚战役,侦破了一批有影响的案件、打掉了一批犯罪团伙、端掉了一批制假售假窝点。”
公安部上线运行的“全国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线索举报平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辽宁公安机关积极宣传推广该平台,落实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举报;对接收到的线索做到快速响应、专业研判,多条群众举报线索已成功转化为案件,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打击涉农犯罪的良好氛围。
“结合2025年农民丰收节和粮食日,我们多维度开展识假辨假宣传活动,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各地公安主动联合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在丰收节会场、集市,设立宣传区,通过实物展示、典型案例讲解等方式,向农民传授种子、化肥、农药的外观鉴别技巧,重点提示‘三无’产品风险和防伪标识查询方法。针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现场谈及商标侵权识别知识,引导农户增强品牌保护意识。”据佟延彬介绍,今年以来,辽宁公安多次开展农资打假进村、普法宣传、农机维权等行动,并通过辽宁省环食药侦微信公众号发布化肥、农药等农资识假辨假小视频;针对重点地区、城乡接合部和偏远农村开展生态警员入企、入村宣传活动,普及农资法律知识,进一步营造全民参与、全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
公安部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牢牢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扎实推进“昆仑-2025”专项工作,重拳打击各类危害粮食安全犯罪,努力以更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