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旅游
联系我们
中-老信息网 职业培训 继续教育 勐海 中-老{云南勐腊}磨憨磨丁经济信息网
地址: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电子商贸城
电话:13578111921
传真:15388800061
联系人:段成生 凌灵
邮箱:547776269@qq.com
网址:http://www.zgmh.net
老挝入境信息服务
老挝入境信息服务


 
中老旅游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老旅游 > 中老旅游 > 全文

傣族土司政权设置及姓氏称谓

作者:张春华    发布日期:2025/11/1 9:00:50    来源:
分享到:

 傣族土司政权设置及姓氏称谓

          张春华/德宏师院傣博馆特约研究员

      元王朝统一中国后,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云南“始置行省,治中庆路,统有三十七路、五府”。在云南建立“云南行中书省”,即“云南行省”,从而使云南作为省一级机构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版图。为缓和民族矛盾,对边疆地区及各民族进行有效统治和管辖,从元代开始,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以怀柔安抚为主的土官(土司)制度,以强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统治,这实际上是一种“羁縻”的统治形式。云南作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其复杂的地理、民族情况,成为实施土司政策的重点地区;而云南境内的土司制度,其实施的范围又多为傣族地区聚居的广大地域,“三宣六慰”就是这个时期羁縻政策的具体体现,时有“金齿”“百夷”等称谓的傣族先民就居住在这些广大地域内。其时,以麓川思氏,南甸、干崖、孟连、镇沅、车里等地刀氏,陇川、遮放多氏,芒市放(方)氏,湾甸景氏,景东陶氏,元江那氏等一批傣族土司人物先后走上历史舞台。统治傣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历经元、明、清和民国四个历史时期,积淀了浓厚的傣族土司文化。




      一、土司的机构层级及名称

      土司制度建立后,中央王朝统治者对其职级有着严格的规定。土司的机构级别、职位设置、等级待遇都由中央政府统一纳入职官管理的范围,其废立、传袭都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须通过逐级上报到最高统治者批准,并赐发金牌、信符等物为授权象征,以行政事。

      (一)宣慰使司:分别设有宣慰使1人(从三品)、同知1人(正四品)、副使1人(从四品)、佥事1人(正五品)。下设经历司,设经历1人(从七品)、都事1人(正八品)。如,当时的“六慰”(车里、缅甸、木邦、孟养、八百、老挝)的宣慰使其级别就是从三品的待遇;明洪武年间的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伦发,其对应的官阶也应为从三品。

      (二)宣抚司:分别设宣抚使1人(从四品)、同知1人(正五品)、副使1人(从五品)、佥事1人(正六品)。下设经历司,设经历1人(从八品)、知事1人(正九品)、照磨1人(从九品)。德宏州内的南甸、干崖、陇川“三宣”,其宣抚使的级别就是从四品;其他凡设宣抚司的地方,如孟连、耿马、孟定等,其级别也均为从四品衔。宣抚副使的设置,如明万历十二年,在遮放设置的宣抚副使,其官衔为从五品。 

      (三)安抚司:分别设安抚使1人(从五品)、同知1人(正六品)、副使1人(从六品)、佥事1人(正七品)。其下属设吏目1人(从九品)。如:芒市安抚司,原为芒市府,正统八年四月(一说正统九年)改置长官司,后升为安抚司;耿马安抚司,明万历十三年析孟定地置;蛮莫安抚司,明万历十三年析孟密地置。

      (四)招讨司:分别设招讨使1人(从五品)、副招讨1人(正六品)。其下属设吏目1人(从九品)。

      (五)长官司:分别设长官1人(正六品)、副长官1人(从七品)。其下属设吏目1人。如:明永乐元年,置干崖长官司;正统八年四月,由芒市府改置的芒市御夷长官司。

      此外,还设有蛮夷长官司,分别设置长官、副长官各一人,职级与长官司相同;设有蛮夷官、苗民官及千夫长、副千夫长等官职;设置军民府、土州、土县等政权机构,其机构层级和官衔与其他的府州县同等。

      土司的机构级别是固定的,但土司任内如有战功,朝廷可以对该任土司进行加封。如南甸宣抚使,随着其战功不断晋升,“万历中,刀乐临以平岳凤功升为宣慰使,清代虽以宣抚司袭,特旨准世袭三品官仪。”再如干崖第20任宣抚使刀盈廷,在光绪六年间,因战功而被清朝廷加封二品衔。其余各层级的土司皆按此例论功行赏、加官进爵。

刷新

 

      二、傣族土司姓氏(称谓)

      元代以后,在中原王朝政府在云南成立了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千户所等层级的土司衙门,以当地民族首领(酋长)充任各级官员,即土官,或称为“土司”。其中,也有称“府”的,即土知府,如景东府、镇沅府和明洪武十五年间设置的茫施府(即后来的芒市长官司、安抚司)。土司政策起于元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在土司政权机构建立后,傣族地区的首领也就顺其自然成为该土司衙门的官员,越来越多的傣族土司姓氏(或称谓)出现在元、明、清的史料中,又以刀姓为最。这些姓氏(或称谓),大量出现在元代,到了明代初期后趋于固定成熟。

      刀姓土司:1.车里宣慰司。据《明太宗宝训》记载,明朝永乐二年四月丙戌,车里宣慰司宣慰使刀暹答因侵袭威远州、掳其州官而惊动朝廷,刀暹达因畏惧朝廷降罪而遣其弟刀腊等诣京入朝“贡马及方物谢罪”。可看出其土司及家族均为刀氏。2.八百大甸宣慰司。据《明宣宗宝训》记载,“宣德七年十月辛亥,八百大甸土官宣慰使刀招散遣人贡方物”。这里的“刀招散”即是八百大甸的土司。3.孟艮土司。据《明太宗宝训》载:“明永乐六年十二月己卯,云南孟艮府土官知府刀交遣其弟贡象及金银器皿。”4.孟养土司。据《明太宗宝训》载:“永乐四年闰七月己巳,云南守臣言:‘缅甸军民宣慰使那罗塔擅加兵孟养,杀其宣慰使刀木旦父子,请发兵讨之。’”这里所讲的是缅甸擅自发兵袭扰孟养,并将时任孟养宣慰使的刀木旦及其子杀害之事。5.老挝土司。据《明太宗宝训》载:“永乐五年十月戊子,(朝廷)遣使敕谕老挝宣慰使刀线歹。”6.孟连土司。据《明孝宗宝训》载:“(弘治四年)九月丁酉,云南孟连长官司土官舍人刀派罗死,其妻招曩猛年二十五,守节二十八年,无玷。”这里的刀派罗即是孟连第七任土司,在孟连土司世系中写作“刀派虐”。7.威远土司。据《明英宗实录》载:“(正统二年五月)云南威远州土官知州刀盖罕遣人贡马及银器,赐彩币等物,并以新信符给之。”8.南甸土司。据《明英宗实录》载:“(正统二年冬十月)云南南甸州土官知州刀贡罕等奏:‘麓川宣慰思任发侵夺其所辖罗卜思庄等处二百七十八村,乞朝廷遣官赍金牌、信符谕之,俾退还所侵地。’上敕总兵官、黔国公沐晟,俾其从宜处置,仍以具闻。”9.镇沅府土知府。据《土官底簿》载,“刀平,百夷人,云南元江府因远罗必甸长官司民……永乐四年,升镇沅府,刀平升本府知府。”10.湾甸州土知州。据《土官底簿》载,“刀景发,孟定人……如今升做湾甸州长官,刀景发升做知州。”11.大侯州土知州。据《土官底簿》载,“刁奉罕父刁奉偶,原系伯夷人,任大侯长官司长官。”这里的“刁”即“刀”。

      其他的姓氏(或称谓)有:金齿孟定甸官俺嫂(元至元年间)、孟缠甸官阿受(元至元年间)、镇西路大甸火头阿吾(元至治年间)、银沙罗甸土官哀赞(元致和年间)、蒙通蒙算甸土官阿三木(元天历年间)、开南土官哀放(元天历年间)、威楚路黄州土官哀放(元天历年间)、景东甸蛮官阿只弄(元至顺年间)、顺宁府知府阿曰贡(明洪武年间)、大侯州巡检阿能(明洪武年)、木邦路土官浑都(元至顺年间)、景东土司俄陶(明洪武年间)、元江土司那荣(明洪武年间)、镇康州知州大闷法及其子曩博(明洪武年间)、孟定府知府汉暖(明洪武年间)、曲州元谋县知县阿吾(明洪武年间)、定边县丞阿鲁(明洪武年间)、元谋县知县阿吾(明洪武年间)、孟哈驿驿丞张保(明永乐年间)等,这些都是元、明时期中原王朝统治者在边疆傣族地区设置土司政权时的傣族官员。

刷新


      三、土司姓氏(称谓)的演变

      从元代以后,中原王朝统治者逐步改变了统治策略,从“以夷攻夷”“以夷制夷”的策略逐步转变为以怀柔安抚为主的策略。自此,在云南的广大傣族地区设置了土司政权进行“羁縻”统治,记录有关德宏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发展、风俗习性的历史资料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汉文史料中。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傣族土司在姓氏称谓上的变化。在元末明初这段时期,傣族地区的首领,如土官、火头之类的,称谓不一。除平缅宣抚司宣抚使思可法(《元史》中写作“死可伐”,带有诅咒之意。元至正年间归降朝廷)一族沿用“思”姓、麓川平缅土酋刀干孟(洪武年间,应即“刀贡勐”,为南甸第一任土司)一族沿用“刀”姓、元江军民府知府那直(明洪武年间)一族沿用“那”姓。其余的傣族土司只有称谓,而无姓氏,并多以“俺”“阿”“哀”“俄”称谓开头。如金齿孟定甸官俺嫂(元至元年间)、孟缠甸官阿受(元至元年间)、镇西路大甸火头阿吾(元至治年间)、银沙罗甸土官哀赞(元致和年间)、蒙通蒙算甸土官阿三木(元天历年间),开南土官哀放(元天历年间)、威楚路黄州土官哀放(元天历年间)、景东甸蛮官阿只弄(元至顺年间)、顺宁府知府阿曰贡(明洪武年间)、大侯州巡检阿能(明洪武年间)、定边县县丞阿鲁(明洪武年间)、和曲州元谋县知县阿吾(明洪武年间)等等。这里的“俺”“阿”“哀”等字均为“岩(埃)”的近音字,其意应与现今傣族习俗中对排行老大的男子的称谓“岩”字相同;“俄”则是对老五的称谓,现在依然使用着这样的称谓习俗。

      在这个时期,还有其他的称谓。如:木邦路土官浑都(元至顺年间),“浑”和“混”相同,傣语为“王”的意思;镇康州知州大闷法及其子曩博(明洪武年间),至今在梁河一带的傣族中还有“曩”姓;孟定府知府汉暖(明洪武年间),其子罕颜法(宣徳三年袭孟定知府),罕颜法之子刀禄孟(宣徳八年袭孟定府知府),最终以“罕”为姓;景东府知府俄陶(明洪武年间)之子陶干(俄陶之子,明洪武三十年袭景东府知府)以后,均以“陶”为姓;大侯州知州刀奉罕(明正统年间),其子奉外法(明正统五年袭),自此以“奉”为姓,现为“俸”,其后人多在现今临沧一带;和曲州元谋县知县阿吾(明洪武年间),为景东府百夷人,其子吾忠(明洪武三十五年袭)之后,以“吾”为姓;湾甸州知州刀景项(明永乐年间),其子景办法(宣徳八年袭)之后即为“景”姓,德宏州梁河一带也有景姓,且多为傣族。

刷新


      四、与土司有关的其他话题

      (一)刀姓由来应为“召”转化而来,为上层人物姓氏,带有尊称的涵义。傣族土司刀姓的来历,流传较广的有“赐姓”说。如江应樑教授在《傣族史》中写道,“又据汉文史料记载,百夷姓刀,是明太祖所赐。”同时,江教授又认为,“‘刀’姓不一定是赐姓,可能是由‘召’的音转变来。”实际上,我个人冒昧认为,赐姓和由“召”音转变而来都有其依据。就赐姓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姓氏来源于赐姓和封地之号,如丽江纳西族的“木”姓,据说就是赐姓。“召”是傣语“王”的意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这还不与朝廷对等了?朝廷就来个“析地而治”,把“刀”“口”拆开,赐个“刀”姓,这既是近音字,又明确了土司的机构层级和官阶等级。实际上,这也和江教授在《傣族史》中的观点是一致的,是建立在近音字基础上转变而来的。也就是自明代开始,在傣族土司及属官、民族上层中出现了“刀”姓,除了极少数恢复祖姓外,有相当部分的傣族群众沿用至今。同时,“刀”与“召”都是带有尊称和“王”的含义,如盏达土司思姓家族,凡为土司,其名前加“刀”字,如17任土司“刀思相吉”、土司代办刀思必发等,这里的“刀”,实际上应和“召”的含义相同。有关刀姓的来历还有一种观点,普洱傣族学者召罕嫩在其《娜允傣王秘史》中,认为“‘刀’是从‘道’演化而来的。‘道’是先生的意思,一般用在贵族和特别有身份的人名前。”这里的“道”与“陶勐”的“陶”大概是一个意思,犹如师爷之类的,一般为德高望重、有知识之人。同时,召罕嫩也认为“刀”姓为赐姓,傣族首领以刀为姓,方便与内地的交往。

进度条,百分之3


      (二)从史料中各土司的名称中,刀姓占了绝大部分。根据相关史料来看,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来源于中原的汉族,进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为了生存和发展,效仿吴太伯“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与当地民族融合为一体。如“刀干孟(或作刀贡勐)”,“干”“贡”二字均为“龚”字之近音字,其人即为南甸第一任土司,祖籍为南京上元县人,到了第28世土司龚绶起即恢复为龚氏。南甸的刀(龚)氏土司的说法缘由即如是。又如盏西土目司的孟氏土司,祖籍为山东,先祖孟光随师征战到腾冲一带,其长子孟嘉元在盏西定居后,“其子变服易俗,取当地傣族氏,名为闷散,为盏西孟氏第二世祖。久之,举为土酋。”其他的如湾甸土司刀景发,为明永乐期间的土司,为“景”姓;明时,大侯州土知州刀奉罕,即“奉”姓,现作“俸”。尚有其他类似情况不再赘述。这类土司名称一般是有中原汉族血统,他们在族姓前加上“刀”为姓,其中延续了族姓,同时也和当地少数民族融合为一体,促进了中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另一类,应为本土“原住民”。如车里宣慰使刀暹答(明永乐年间);八百大甸宣慰使刀招散(明宣德年间)、孟艮府土官知府刀交(明永乐年间)、孟养宣慰使刀木旦(永乐年间)、老挝土司宣慰使刀线歹(明永乐年间)、孟连土司刀派罗(明弘治年间)、威远州土官知州刀盖罕(正统年间)等就属于这类。这些民族上层大都以“刀”姓(或称谓),实际上也就是由“召”演变而来,带有王权和地位的象征。现在姓“刀”的傣族群众,其家族与土司都有着一定的背景和渊源。

      (三)在对“土”字的理解上,要进一步明确其原意及初衷,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从元代开始,对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后,在云南行省内设置的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以及千户所、百户所等机构层级和职官在傣族地区不断建立和完善,除此之外还设立了土知府、土知州等官职。官称“土官”,兵谓“土兵”,一些民间人士就觉得这是一种蔑视的称谓,也让一些人往“乡下”“落后”等方面去理解,觉得“土”和“洋”是对应的,从而造成一些歧义和误解。实际上,这里的“土”,其意应为“本土”“当地”或“本民族”,即任用本地人(本地民族)管理本地区事务,带有民族区域自治的雏型,也是属于机构层级中的一级政权机构,并根据其称谓的不同对应不同的级别待遇;与之对应的即为“流”,其意为“交流”之意。除民族地区实行土司政策外,历朝统治者执行的是朝廷命官异地任职政策。这即为“土”“流”之本意。就这个问题,笔者在一次与云南民大学者蔡小晃老师请教有关傣族历史文化时,就对“土司”的含义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蔡老师也赞同笔者对此事的看法和解释。

      以上是笔者对傣族土司的机构设置和傣族土司姓氏(称谓)的一些粗浅看法和观点,谬误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该文收录于《勐卯古国记忆》)

上一篇: 老挝创业故事:夫妻俩的流动水果摊,每天净赚100万基普!小生意藏着大机遇
下一篇: RCEP列国经贸志|老挝
免责声明:凡注明文章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以及立场。“信息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站”发布,可与“本网站客户微信号wxid_y4scjxy7h8il22”联系,本公众号可立即将其撤除。
扫一扫

扫一扫
老挝入境信息服务

服务热线
135781119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