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千年前,张九龄一笔写尽月夜思念的辽阔与温柔。千年后,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公布,“梦舟”“揽月”尽显对中国人对月亮的偏爱与浪漫。“梦舟”寓意着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的新征程;“揽月”取自毛主席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彰显中国人探索宇宙、登陆月球的豪迈与自信。从诗词中的月夜相思到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的目标,中国人将诗意熔铸成科技史诗。
为让老挝青少年切身感受中国航天科技魅力,9月20日上午,老挝中国文化中心举办首次“科技拥抱未来”青少年手工体验活动,来自万象寮都公学的20余名师生齐聚中心图书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开启一场奇秒的中国天宫空间站模型手工之旅。
中心主任罗卫建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航天科技取得的瞩目成绩,并亲切寄语同学们,科技创造未来,希望大家通过活动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为建设祖国做出贡献,为继承中老传统友谊注入新的活力。
中心工作人员借助精心制作的课件,为同学们揭开了“天宫”空间站的构造奥秘与模型制作流程。孩子们目光专注,充满期待。大家小心翼翼地拆开组件,认真辨识每一个零件。
“贴双面胶注意对齐虚线。”“电线要固定好,避免挡住电机……”——工作人员穿行于课桌之间,俯身指导、亲手示范。率先完成框架的同学主动帮助身旁伙伴,协作之间,笑语不断。那一刻,科技不再是遥远的名词,而是指尖可触、合作可成的真实体验。当电源接通,太阳能板徐徐展开,模型舱体缓缓转动的那一刻,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惊喜与自豪。他们郑重地在模型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手捧作品,合影留念。这一刻,航天梦不再悬浮于荧幕之上,而是落地为一颗颗发芽的种子,静待生长。
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手工体验,更是一节流动的科技课堂、一次文化的无声对话、一场友谊的协同创作。它让老挝青少年在拼接与尝试中感知宇宙的浩瀚、科技的温度,更在他们的心间埋下了探索与梦想的星火。
活动结束后,许多孩子仍依依不舍,纷纷询问:“下次还有什么模型?我们还想再来!”他们眼中的光,已是最好的回答。
万象寮都公学副校长李秀珍认为活动有效帮助提升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希望大家脚踏实地为科学梦想而努力奋斗!
老挝中国文化中心此次首开科技主题活动,即以“天宫”模型为起点,未来还将陆续推出太阳能月球车、电动滑翔机、电驱动力艇模型等系列体验,让老挝青少年在动手之间走近科学、在文化交流中感知中国。
科技可跨越山海,文化能联通心灵。以青春之手,拥抱未来之光;以科技为舟,共航梦想之海——这正是中国文化中心以科技赋能教育、以交流促进友谊的生动注脚。少年,本就是未来最明亮的模样。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