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万象葱茏,艺术生辉。7月27日,一场跨越山河、链接心灵的艺术盛事在万象揭开帷幕。由老挝中国文化中心与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中心联袂呈现的“新视点:中老青年艺术家交流展”在老挝首都隆重举办。中国驻老挝使馆一秘卫彦雄、老挝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司司长万潘、老挝国立美术学院院长康苏、老挝国立艺术学院副院长阿努林、老挝旅游协会副会长本佳玛,来自文化和旅游界的百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参与这场承载着深情厚谊的艺术对话,见证中老文化交流结出的丰硕成果。
真情浇筑,克服万难的采风之旅
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曲用艺术谱写的情感礼赞。来自中国的青年艺术家们,心怀诚意与执着,在雨季中无畏前行,跋涉在老挝的土地上。泥泞未能阻挡脚步,风雨更添创作热情。他们深入市井小巷,感悟佛国禅意;触摸历史遗迹,聆听千年回响。这份“真情体验、用心感知”的历程,熔铸于一幅幅饱含生命力的新作之中,让艺术成为战胜自然挑战的精神见证。
家园认知,老挝精神的绚丽绽放
与此同时,本次活动也成为老挝艺术家一方精神家园的展示舞台。他们以独特的视角与感悟,将这片土地的灵魂——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敬仰、对未来的希冀——凝结于色彩与线条之中。无论是电影明星康丽(Khamly Philavong)以本土糯米文化为灵感的巧妙构思,还是其他老挝艺术家对生活诗意与生命深度的深刻描绘,都让观者得以一窥老挝民众内心深处的精神图谱。
艺海同舟,心灵的交响与共振
开幕式上,老挝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罗卫建深情致辞:“此刻,两国青年艺术家的心血在此交融。我们不仅惊叹于色彩的碰撞,更感动于双方的文化在作品深处的深层交织。当中国艺术家的笔触映照塔銮寺金顶的光辉,水墨间流淌的‘气韵生动’与老挝古寺壁画中沉淀千年的虔诚瞬间共鸣:山水相逢,丹青同契——这便是艺术无声而磅礴的力量!展厅里,老挝‘生命之树’的根脉与中国青山绿水互相交融;王维诗句‘此物最相思’中的深情,与老挝史诗《坤博隆》的古老祈盼彼此唱和。这些作品宛如澜沧江与湄公河清澈的水流,虽渊源不同,却在此刻融汇成一条滋养心灵的长河。这动人的景象,恰如老挝古谚所言——‘同根树木方能茂密成林’。中国青年艺术家风雨中的每一次凝神挥毫,老挝艺术家的每一次倾心交流,无不是在为这座心灵之桥浇筑基石。中老情谊,正如同塔銮寺巍巍金顶,恒久坚定,璀璨光明。”
老挝国立美术学院康苏院长高度肯定此次展览的深远意义:“这场艺术盛会,搭建了一座心灵理解的坚固桥梁,它让两国艺术家,尤其是中方青年才俊与我们本土艺术力量的对话更为紧密。这不仅丰富‘一带一路’上的人文交流合作,更让我们的人民在彼此的艺术镜像中,发现了心灵相通、命运相连的深刻真谛。”
“中国青年艺术家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陈晔,则从艺术哲思的角度道出心声:“艺术有别,却在差异中照见共通之美:中国画‘计白当黑’,留白藏万象;老挝艺术则是爽朗明快的色彩线条。古人‘乐合同,礼别异’的智慧,印证艺术能在尊重差异中凝聚心意。未来,愿以画笔为媒,让中老情谊如湄公河般奔流不息:期待两国艺术家常相聚、共挥毫,让两国人民从画作中读懂彼此,让这份情谊在笔墨中历久弥新。”
开幕仪式上,情谊的见证在画作间流转:柳青教授将描绘光西瀑布氤氲之美的《雨后光西》、王昊楠教授创作的象征文化深度交融的《蛇象之旅》捐赠给老挝友人,无声的画面诉说着最有力的情谊。
心桥飞架:命运共同体的艺术升华
本次展览精选48件(组)作品,其中凝结着5位中国艺术家深情创作的42件佳作(含艺术家们风雨兼程后新鲜出炉的13件老挝采风力作),亦有6件老挝艺术家展现本土灵魂的精品力作。开幕前双方的深度研讨,已为未来的合作谱写了序章。2022年老挝环球小姐芭叶萨萝(PayengxaLor)在社交媒体上的即时分享,更点燃了年轻一代对这场文化盛典的关注。
这不仅是一场艺术展览,更是一次精神的庆典。它展现了中国青年艺术家克服困难、以赤诚之心拥抱老挝文化的执着;它也为老挝艺术家提供了向中国朋友讲述自己心灵故事的平台。双方在艺术创作中完成的思想碰撞、情感交融与价值共鸣,正是中老历久弥坚友谊的生动升华。它清晰地昭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已通过这样深层次、双向奔赴的文化艺术互动,走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广度与新深度。
展览将持续至8月15日,诚邀各界人士莅临老挝中国文化中心(工作日开放),沉浸于这场“艺心相通,情满澜湄”的艺术盛宴,共绘中老友谊更加璀璨的未来华章。
新华社、老挝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报》、老挝国家通讯社巴特寮、老挝国家电视台、老挝外文报《万象时报》等中老媒体现场报道。
新华社报道链接:
http://www.xinhuanet.com/20250728/36aaf99737354d10895d7f5f6b98dd4d/c.html
老挝《万象时报》报道
老挝《人民报》报道
老挝《巴特寮》报道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