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同学最近有些忙。
	新年伊始,熬了个大夜之后张三嗓子发痒,身体无力,一摸脑门大事不好,发烧了。去看医生,嘱:采血
	三伏天张三和兄弟伙聚餐撸串,几轮扎啤后脚肿得不能落地。去看医生,嘱:采血
	张三连续加班赶项目,一段时间后猛然发现自己每天都提不起精神,情绪低落,去看医生,嘱:采血
	
 
	张三的血,在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被“抽检”:之后终于忍无可忍,无需再忍,蹦出来对着全世界呼唤爱:
	辛辛苦苦串联全身,
	“我最深爱的人,伤我却是最深”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为什么是血?
	看似平平无奇,每个人都有,血液病好像离我们很遥远,但几乎是进医院必抽血。
	血这里就很冤屈了:
	“我招谁惹谁了?!”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为什么几乎所有病都需要先抽血?
	一、血液的组成-血细胞
	首先我们来看看血液的组成:如下图
	
 
	爱学习的宝宝可以发现,这基本上是一张“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内容了。
	凭借就医经验我们也不难知晓,各类感染类疾病(通常意义的发烧),都需要靠查血常规来辅助判断。(这里仅仅是举个例子哦,血常规的详细解读我们以后再说~)
	虽然症状都可以是发热,但细菌感染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升高,病毒感染主要是淋巴细胞升高,了解了这些,医生才能更好进行治疗决策。
	得知这些之后,血说:
	“这血,得抽!”
	
 
	二、血液的组成-血浆
	我们还是回到刚刚的图,那么其中肉色的部分,就只是“背景板”嘛?
	那你可就大错特错啦~
	
 
	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人体里的水是良好的溶剂和载体,具体来说是什么意思呢?
	张三喝的啤酒吃的小海鲜,经过消化吸收后产生的尿酸,会溶解在血浆里。
	
 
	午饭来了一个大馒头,分解出的葡萄糖,会流淌在血浆里。
	
 
	不幸罹患肿瘤,肿瘤细胞在脏器作威作福,产生的代谢物(有时还有随血流转移的肿瘤细胞),会释放在血浆里。 
	
 
	过劳后心脏罢工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去世释放的物质,会出现在血浆里。
	
 
	这还仅仅是举个例子哦~
	很多时候,在身体症状还没出现前,血液里就可以测得一些“蛛丝马迹”了~
	血又陷入了沉思,说:
	“这血,得抽!”
	
 
	三、症状和确诊之间,隔着的是?
	我们往往认为,到医院看病,把症状跟医生描述了,患处展示了,医生就应该有治疗的方向了。
	事实上是吗,答案肯定是,不是的。
	医生的脑内活动通常是:问了看了-有一个怀疑的方向-对怀疑的问题做进一步检查(血和其他体液检验、影像学[即各类拍片子]),根据进一步检查结果,印证猜想,进行对症诊断和治疗。
	这是因为很多疾病表现出的症状,多有重叠,除了我们刚刚说的发热。又如“简简单单”的一个“头疼”,可能是头部的问题,也可能是血压的问题,还有可能是内分泌的问题,还有其他种种可能。具体是什么,除了从问诊、面诊获得的有限信息,采血(或其他体液),影像学,功能试验等等,都是帮医生获得更详细的疾病信息的可靠途径~
	血再次陷入了沉思,说:
	“这血,得抽!”
	
 
	而采血如此“高频”,是因为血液循环联通全身,哪里出了问题,都会把“信息”带到血液里~
	与其说,血液是人体里的“冤大头”,
	不如说血液是通达全身的“活地图”,
	是让医生摆脱“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旧制,
	抽丝剥茧,解开症状背后的身体疾患面纱的好帮手~
	
 
	所以呀,为了更好地药到病除,请好好配合采血(以及其他必要检查~)
	感谢阅读,疾病在所难免,但祝君健康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