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第四十九讲在燕南园51号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活动由澳大利亚罗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东南亚项目主任苏珊娜·帕顿(Susannah Patton)主讲,同时邀请澳大利亚罗伊研究所东亚部高级研究员理查德·麦克格雷格(Richard McGregor)以及澳大利亚罗伊研究所国际安全项目负责人山姆·罗杰文(Sam Roggeveen)参与,主题为“区域国别学视角下东南亚研究的智库范式”。罗伊研究所是澳大利亚领先的独立国际政策智库,其研究人员长期在报纸和新媒体开设时事专栏、发表新闻评论,在构建外部公共关系方面走在澳大利亚国际问题研究智库的前列。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研究部主任、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孔涛担任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陈绍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陈长伟、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秦抱元、中国日报社评论部主任编辑栾瑞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和大洋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所工作人员苏畅等参与讨论。
研讨会首先由澳大利亚罗伊研究所东南亚项目主任苏珊娜·帕顿介绍了罗伊研究所旗舰项目“亚洲实力指数”(Asia Power Index)的最新成果及相关分析框架。该指数是罗伊研究所每年基于相关数据,对亚洲地区不断变化的权力分布状况所作的评估,其数据和观点兼具代表性和全面性,因此被各国媒体及学者广泛引用。苏珊娜指出,传统国家力量评估通常只看GDP和军力两个维度,而该项目旨在将更全面、非传统标准纳入国家实力评估框架。在“亚洲实力指数”框架中,超过130个指标聚焦于“资源”和“影响力”两大方面,组合形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韧性能力、潜在资源、经济关系、防务网络、外交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八大维度,进而构成国家力量评估框架。
在该指数基础上,苏珊娜指出亚洲并非多极而是两极格局,除了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之外,其他国家都处于“中等强国”及“小国”范畴内。“经济关系”方面,中国在亚洲市场占有明显主导,美国在该领域则出现了实质性倒退,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在亚洲始终缺乏积极、可持续的经济战略,特朗普的上台则加速恶化了这一趋势。随后,苏珊娜在该框架基础上继续着重分析了印度、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中等强国在该指数中的排名及各维度实力情况。
随后,与会学者围绕当前中美关系及贸易动态、美国对外政策变化对东南亚影响及东南亚应对、澳大利亚在东南亚的政策与参与等议题进一步开展深入交流。围绕中美关系未来发展走向这一议题,麦克格雷格引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休·怀特(Hugh White)观点,指出中美关系存在三种可能走向。一旦美国离开亚洲,中国很难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对等的公共产品,亚洲两极化的稳定性也将受到破坏,因此麦克格雷格更倾向于未来中美在亚洲地区实现力量平衡。针对特朗普政府不断变化的对外政策对东南亚地区影响,以及东南亚各国应对当前形势的可能策略,苏珊娜认为东盟各国已有意识团结起来商讨对美国不断变动的关税政策的相关应对措施,东盟各国在变局中可能看到了发展机会,如其能够共同团结在统一的地区性应对措施之下,则美国政策变局可能对东南亚有利,但她对东盟各国达成一致的可能性仍持怀疑态度。与会学者还继续围绕中国人口结构变迁趋势、东盟内部贸易与市场一体化潜在空间等议题进行探讨。
问答环节中,与会研究者针对“亚洲实力指数”分析框架应用、智库与学术机构合作模式等话题与主讲人展开深入交流。孔涛研究员高度评价了“亚洲实力指数”分析框架,并就研究数据的公开性和研究者使用数据的自由度与方法路径提问。苏珊娜回应称各领域基础数据均能够在研究所平台上找到,且已有一定数量的学者和媒体在研究与报道中使用了研究所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郭小语针对总体指标体系中涉及更多细分指标的数据在不同年份的获取方法进行提问,苏珊娜回应指出机构在评估该指数时的数据来源较为多元,包括谷歌趋势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官方统计等,数据每年均通过研究所的综合分析算法进行汇总计算。苏珊娜特别强调,这一评级框架反映了机构研究者对国家实力重要属性的理解,而研究者们对经济关系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其他影响力指标,因此对经济的评估会更加细致,但伴随国家间互动形势的变化,研究者的侧重点也在指数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持续迭代。
研讨会总结部分,孔涛研究员创新性提出“智识伙伴”(knowledge partner)这一概念,指出北大区研院和罗伊研究所之间,乃至中国同东南亚、澳大利亚的高等院校和智库间均可建立“智识伙伴”关系从而进一步深化交流和合作,这一概念也得到了与会嘉宾的广泛支持与认可。由此,研讨会不仅借助罗伊研究所“亚洲实力指数”分析框架这一主线彰显数据驱动的跨学科方法在区域研究中的关键价值,还标志着学术界与智库机构对话机制建设迈出重要步伐。通过推动知识共享与协同创新,此次研讨会凸显了高校与智库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支持多极化世界和平发展进程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伴随中国在亚洲未来发展与合作进程中持续发挥关键作用,此类学术对话将有力推动并深化亚洲各国交流互鉴,同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更为有效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