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俊(刘健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我们请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先生介绍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有请宁局长。
2022-01-17 10:01:31
宁吉喆(徐想 摄)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
各位媒体朋友们好!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改革开放创新深入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0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增长8.2%。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比上年增加1336万吨,增长2.0%。其中,夏粮产量14596万吨,增长2.2%;早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秋粮产量50888万吨,增长1.9%。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1284万吨,增长0.5%;小麦产量13695万吨,增长2.0%;玉米产量27255万吨,增长4.6%;大豆产量1640万吨,下降16.4%。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887万吨,比上年增长16.3%;其中,猪肉产量5296万吨,增长28.8%;牛肉产量698万吨,增长3.7%;羊肉产量514万吨,增长4.4%;禽肉产量2380万吨,增长0.8%。牛奶产量3683万吨,增长7.1%;禽蛋产量3409万吨,下降1.7%。2021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0.5%、4.0%。
二、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5.3%,制造业增长9.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4%。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8.6、3.3个百分点。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45.6%、44.9%、33.3%、22.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8.0%;股份制企业增长9.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9%;私营企业增长10.2%。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环比增长0.42%。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2021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5%,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9750亿元,同比增长38.0%,两年平均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98%,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2022-01-17 10:03:40
宁吉喆:
三、服务业持续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全年第三产业较快增长。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7.2%、14.5%、12.1%,保持恢复性增长。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13.1%,两年平均增长6.0%。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0%。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7%,两年平均增长10.8%。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0%,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其中,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60.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四、市场销售规模扩大,基本生活类和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3.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1558亿元,增长1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265亿元,增长12.1%。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93928亿元,增长11.8%;餐饮收入46895亿元,增长18.6%。基本生活消费增势较好,限额以上单位饮料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20.4%、10.8%。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9.8%、18.8%。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环比下降0.18%。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0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042亿元,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
2022-01-17 10:06:26
宁吉喆:
五、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较好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4547亿元,比上年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3.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4%,制造业投资增长13.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4%。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9433万平方米,增长1.9%;商品房销售额181930亿元,增长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9.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民间投资307659亿元,增长7.0%,占全部投资的56.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7.1%,快于全部投资12.2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2.2%、7.9%。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5.8%、21.1%;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60.3%、16.0%。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卫生投资、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4.5%、11.7%。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0.22%。
六、货物进出口快速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48亿元,增长21.2%;进口173661亿元,增长21.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3687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4.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1.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6.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8.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7508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出口21777亿元,增长17.3%;进口15730亿元,增长16.0%。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6047亿元。
2022-01-17 10:09:30
宁吉喆:
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高位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9%。其中,城市上涨1.0%,农村上涨0.7%。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3%,衣着上涨0.3%,居住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4%,交通通信上涨4.1%,教育文化娱乐上涨1.9%,医疗保健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1.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1%,鲜菜价格上涨5.6%,猪肉价格下降30.3%。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8%。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8.1%,12月份同比上涨10.3%,涨幅比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2%。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1.0%,12月份同比上涨14.2%,环比下降1.3%。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降低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平均值下降0.5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本地户籍人口为5.1%,外来户籍人口为4.9%。16-24岁人口为14.3%,25-59岁人口为4.4%。12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8小时。全年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比上年增加691万人,增长2.4%。其中,本地农民工12079万人,增长4.1%;外出农民工17172万人,增长1.3%。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432元,比上年增长8.8%。
2022-01-17 10:12:39
宁吉喆:
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两年平均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189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0,比上年缩小0.0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8%。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333元,中间偏下收入组18446元,中间收入组29053元,中间偏上收入组44949元,高收入组85836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6%,两年平均名义增长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0%。
十、人口总量有所增加,城镇化率继续提高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311万人,女性人口6894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8(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14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835万人,减少1157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50429万人,比上年增加115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38467万人,比上年增加885万人。
2022-01-17 10:16:01
宁吉喆:
总的来看,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主要指标实现预期目标。同时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2022-01-17 10:18:01
陈文俊:
谢谢宁局长。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2022-01-17 10:19:48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在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方面取得的成效全球瞩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稳定。请问宁局长,是什么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您如何评价全年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
2022-01-17 10:22:47
宁吉喆: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这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这一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沉着应对,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双双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年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实现了良好开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国际领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突破110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突破了1.2万美元。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250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
第二,国民经济持续恢复,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去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现在从统计数据看,经济较快增长。2021年,经济增速为8.1%,高于6%以上的预期目标。一、二、三、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8.3%、7.9%、4.9%、4.0%。按两年平均算,分别增长4.9%、5.5%、4.9%、5.2%,四季度经济两年平均增长率比三季度还高一些。这反映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就业总体稳定。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达到了1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02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2021年,货物进出口顺差比上年扩大20.4%,达到进出口量稳质升的要求。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连续8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达到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要求。单位GDP能耗下降。初步核算,2021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2.7%,接近降低3%左右的预期目标。粮食产量再创新高。2021年,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达到1.3万亿斤以上的预期目标。
第三,创新动能有效增强,工业制造业较快增长。2021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加快4个百分点,延续了“十三五”以来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态势;研发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到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上年增长了15.6%,占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6.09%,比上年提高了0.08个百分点。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高于GDP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高于全部工业增长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9%,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3个百分点。
2022-01-17 10:33:15
宁吉喆:
第四,外贸外资快速增长,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货物贸易量增质升。202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4%,两年平均增长11.3%,按美元计价,我国贸易规模达6.05万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继续提升。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达61.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贸易继续恢复。2021年1-11月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7%,其中服务出口增长31.5%。引资规模再创新高。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11494亿元,增长14.9%。
第五,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增加较多。“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2021年末,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其中企业40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突破1亿户。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8.0%、9.8%、10.2%、8.9%,可以说是比翼齐飞。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增长。2021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快于规模以上工业8.6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4.5%。
第六,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分别比上年名义增长9.6%、11.0%、10.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0,比上年缩小0.06。基本消费品产销稳定增长。2021年,规模以上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8%,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日用品类的商品零售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民生投入继续加大。2021年,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0.7%,其中教育、卫生投资分别增长11.7%、24.5%。谢谢。
2022-01-17 10:38:19
凤凰卫视记者提问(刘健 摄)
凤凰卫视记者:
请问2021年四季度和全年“三驾马车”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多少?从数据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取得了哪些进展?另外,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您认为经济增长的动能将会如何切换?谢谢。
2022-01-17 10:46:17
宁吉喆:
经济增长的动能,可以从供给方面来衡量,就是三次产业;也可以从需求方面衡量,就是“三驾马车”。所以,你这个问题很有针对性。可以说,2021年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起步之年,面对国际上复杂严峻的环境和国内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考验,2021年我国立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畅通经济内外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全年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都作出了积极贡献。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3、1.1、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5.4%、13.7%、20.9%。四季度,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3.4、-0.5、1.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5.3%、-11.6%、26.4%。虽然四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但12月份当月固定资产投资由降转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12月份同比增长3.3%,11、12月两个月连续回升,呈现出转降为升的迹象。
二是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增强。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国内循环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50万亿元,增长4.9%。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1%,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还是内需拉动为主。
三是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现,内需扩大拉动了进口;产业体系健全、生产能力稳定的优势得到发挥,外需拓展促进了出口。202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进口、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21.5%、21.2%。内外需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且是相互结合的。
四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改善。在生产环节,生产扩大为循环改善打下了基础。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工业行业的增长面达到了95.1%,产品的增长面达到了73.4%。在分配环节,企业的营业收入、工资和利润的增长是初次分配的主要来源。2021年1-11月份,41个工业大类行业营业收入同比都是增长的,增长面达100%;31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增长面超过80%。职工的工资也都是增长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8%,还是保持两位数增长。在流通环节,货运的畅通保障了经济恢复和对外贸易。2021年,我国全社会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2.4%、6.8%。在消费环节,就业的扩大、收入的增加支撑了消费恢复性增长。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实际增长12.6%,由于前年受到的影响比较大,两年平均增长4.0%。
面临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利条件没有变,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不断涌现。下一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能不仅来自需求“三驾马车”的拉动,而且来自供给的推动;不仅来自内需的扩大,而且来自外需的拓展;不仅来自消费的增长,而且来自投资的发展;不仅来自改革的推进,而且来自创新的带动。我们有信心、有底气,也有能力、有条件,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谢谢。
2022-01-17 10:46:40
第一财经记者提问(刘健 摄)
第一财经记者:
202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点低迷,到了2022年,随着专项债发行提速和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工建设,今年的投资增速是否会有所回升?谢谢。
2022-01-17 10:52:59
宁吉喆:
固定资产投资是刚才讲的“三驾马车”中重要的一驾马车。我刚才已经把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发布了,我再把投资的总体形势详细解答一下。
总的看,2021年投资保持了恢复态势。过去一年,投资规模继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对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补短板强弱项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投资规模继续扩大。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超过50万亿元,达到54.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3.9%。全年两年平均增长速度比前三季度回升0.1个百分点。
二是制造业投资改善。2021年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3.5%,两年平均增长4.8%,比全部投资高0.9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13.6%,持续高于制造业投资总的增速。
三是高技术产业投资态势良好。2021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1%,两年平均增长13.8%,比全部投资快9.9个百分点。
四是社会领域投资较快增长。2021年社会领域投资增速比全部投资高5.8个百分点。
大家关心下一阶段,投资增长走势看好。尽管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对投资增长形成一定制约。但从我国发展阶段看,扩大有效投资有潜力、有空间,也有动力。
一是促发展投资潜力巨大。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不到美国的1/5、日本的1/3,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30%。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需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二是补短板投资空间广阔。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仍有许多薄弱环节,农民人均公共设施投入仅为城镇居民的1/5左右,补短板投资空间广阔。
三是创新投资动力充足。随着创新驱动作用增强,产业升级发展趋势向好,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加大,推动创新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蕴含巨大的投资动力。今年还要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制造业投资、企业R&D投入、技改投入等政策措施。从去年看,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1%;从资金看,我国总储蓄率高,社会资金总体充裕,生产建设支撑条件较好,扩大有效投资既有需要,也有较好的条件。
四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政策正在发力。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节奏,还有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快下达进度,“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点项目陆续启动,“两新一重”项目有序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交通水利等项目。财政货币投资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都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恢复。从投资的先行指标看,2021年1-12月份,新开工项目287760个,比1-11月份增加36767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比上年增长3.3%,比1-11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加快。今年年初以来,各地又按规划开工了一批重点项目,可以说投资增长前景看好。谢谢。
2022-01-17 10:53:23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经济日报记者:
宁局长好,您刚才介绍到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10万亿元,占全球GDP的比重继续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门槛。请问,国家统计局对此如何看待?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谢谢。
2022-01-17 11:16:14
宁吉喆:
经济总量达到110万亿元,确实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人均GDP也相应提高了。可以说,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总量规模和人均水平都是持续提高的,这意味着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也意味着我国发展的基础更牢、条件更优、动力更足,同时也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第一,这意味着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过去一年,名义GDP从101万亿元到114万亿元,增量约13万亿元人民币。这个增量,按年均汇率折算合2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上一个比较大的主要经济体一年的经济总量。如果考虑汇率因素,这个增量还不止2万亿美元。前面发布的数据,今年经济总量折美元是17.7万亿美元,去年是14.7万亿美元,因为过去一年人民币升值,这样计算出来的增量是3万亿美元。这个经济总规模和经济增长数量之大,来之不易。同时,我国全部工业和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37.3万亿元、31.4万亿元,已经连续十多年居世界首位。货物贸易、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服务贸易、对外投资、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二位是没有问题的,尽管现在一些国家的数字还没有完全出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人民币,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2551美元,虽然尚未达到高收入国家人均水平的下限,但逐年接近。2021年我国已经超过了世界人均GDP水平,现在初步测算,2021年世界人均GDP是1.21万美元左右,我们是1.25万美元。
第二,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继续位居世界前列。2021年,粮食总产量1.3万亿斤以上,按世界的统计,谷物产量居世界第一,籽棉、花生(油料的主要来源之一)、肉类、茶叶、水果产量均居世界第一。这些实物量都是实实在在可以比较的。过去讲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粗钢产量10.3亿吨,发电量8.1万亿千瓦时,化肥产量5446万吨,布产量396亿米,汽车产量2653万辆,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4.7亿台,手机产量16.6亿台,均居世界第一。我们220多种主要产品产量都是世界第一,实际还不止这么多,这显示了社会生产力的增强。同时,科技实力也明显增强。目前,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超过500万人年。2021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359.7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比上年又提高了1.2件。
第三,这意味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200万。居民收入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1%;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万元,实际增长12.6%。反映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是下降的。2021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上年降低了0.4个百分点。
第四,这意味着我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拉动了世界经济增长。2020年,世界经济负增长,我国经济正增长,对世界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达到25%左右,现在只能是预计,因为全世界的数据还没有汇总出来,这是引领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同时,我国统筹抗疫发展对全球抗疫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过去一年多,我国率先控制住本土疫情,并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保证了14亿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这本身就是对世界抗疫的重大贡献。同时,到去年底,我国已累计向国际社会提供了约3720亿只口罩,超过42亿件防护服,84亿人份检测试剂,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0亿剂新冠肺炎疫苗,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
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仍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人均GDP尚未达到高收入国家下限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当前还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艰苦不懈努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谢谢。
2022-01-17 11:16:31
CNBC记者提问(刘健 摄)
CNBC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就业方面,有没有数据说年轻人在城市还有农村的比例有没有什么变化?第二个问题,四季度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跟去年全年有一些明显的不同趋势,比如说四季度第二产业增长了2.5%,全年增长了8.2%,四季度第三产业增长了4.6%,全年也是8.2%,这个差距主要是什么原因?1月份防疫措施增加,有没有什么见解,我们可以预测今年的经济增长?谢谢。
2022-01-17 11:44:59
宁吉喆:
两个问题,我重点回答第一个问题。关于行业和产业就业,你还提到了城乡之间的就业问题。刚才我公布的数据中,城镇新增就业已经有了,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大城市的调查失业率也公布了。你关注行业的情况,有些行业可能不太一样。应该说,我国过去一年,城镇新增就业增加和调查失业率稳定,都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者说调查失业率低于预期目标。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奠定了就业的基础。去年我国经济增长8.1%,四季度经济同比增速虽然是4%,但是按两年平均比,尽管由于2020年四季度增速比较高,最终核实数由6.5%调整到6.4%,但2021年四季度两年平均增长达5.2%,比三季度的4.9%加快0.3个百分点。经济平稳增长为就业提供了重要基础。我们观察经济增长,既要看同比,也要看环比,还要看两年平均比。实际上我也简要回答了你的第二个问题。
第二,就业优先政策发力显效。一系列援企稳岗帮扶政策,对于高校毕业生、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都产生了积极作用。2021年农民工总量是29251万人,比2020年增加691万人,2020年比2019年是下降的,2021年已经超出了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请你注意分析一下。同时,去年下半年以来,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能够保持在5%以下的较低水平。
第三,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去年仍在继续较快发展,各种灵活的就业模式吸纳了许多劳动力就业。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了2亿人左右。据调查,一些平台外卖骑手达到400多万人;在平台上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160多万人,比上年增加近3倍。
第四,部分行业用工增加较多。尽管有些行业就业人数有所减少,比如一些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但是一些行业就业人员是增加的,支持了总体就业稳定。2021年11-12月,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数量增加181万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增加41万人,居民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加33万人,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加28万人,弥补了其他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减少。
第五,调查失业率反映了部分人员暂时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城镇调查失业率是面向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我们在农村也开展劳动力调查,全国调查失业率总体上比城镇调查失业率还要低一些。但是从城乡之间看,如果农民工回到农村,他就不属于城市劳动力市场,就在农村接受劳动力调查。另外从城市本身看,由于季节性歇业、照顾家庭、身体健康、学习培训等原因,有一部分人转为非市场劳动力。比如,一些原来从事农业和建筑业的劳动力,到了冬天,他们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
你刚才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服务业和工业的差距。应该说,四季度的工业和制造业在支持工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企业主体的努力下,四季度工业和制造业保持恢复。你刚才也举了服务业的数字,服务业有很多行业,总体来看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服务业和工业的增速都是8.2%。服务业对就业的影响,一定要深入地分行业去看,对有些行业带来的影响较大,比如聚集性、接触性的服务业,为货运服务、物流服务、产业链服务的相关行业,影响就小一点。所以我们要巩固住这些保证生产生活正常运转的服务业,促进它们的增长,同时保持常态化防控、精准防控,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有良好的环境。
因为一季度的数字要到4月份才能出来,我们现在要根据去年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保持居民就业,保证经济合理增长。谢谢。
2022-01-17 11:45:14
路透社记者提问(刘健 摄)
路透社记者:
请您展望一下2022年的发展前景,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和风险主要会来自哪些方面?今年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增长的力度会不会有所加大?另外,对房地产的调控会不会略有松动?谢谢。
2022-01-17 11:57:38
宁吉喆:
你也提了好几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比较接近,关心的是今年经济增长情况。今年是我国经济逐步回归常态运行的一年,但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有不确定性,大家也都看到了,国内发展也有压力。尽管存在这些风险挑战,总的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没有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因素没有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也没有变。从全年看,经济还是有望实现稳中求进。
首先,我国疫情常态化防控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生产生活秩序总体稳定,促进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到目前为止,我国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都是最少的,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肺炎疫苗29.3亿剂次,完成疫苗全程接种总人数12.2亿人,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是最多的,这为经济增长筑了一个总的防线。
第二,我国产业供给体系全。我们说过多次了,我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产业体系完备,配套也较为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较强,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促进供给增加。举几个例子,去年市场上缺芯、缺箱,中国的集成电路除进口以外,自身产量增长了33.3%,迅速增加供给;面对缺箱问题,中国金属集装箱产量增长了110.6%,翻了一倍还多,这些问题稍微有点缓解了。在疫情条件下,国际国内居家生产办公用品需求旺盛起来。有些东西可能不好卖,但是在家里用这些东西就好卖,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好久都没有达到这个速度了,2021年产量增长了22.3%。智能手机产量增长了9.0%,手机产量本身就很大,去年总的产量有17亿台,现在又增加了这么多,主要是因为有需求。居家办公就增加了在家吃饭的次数,鲜肉冷藏肉产量增长了24.5%,饮料增长了12%。这些例子说明,市场上缺什么,我们就能生产什么。今年也是一样的,只要各位记者把全世界的需求报道出来,我们就有市场主体去努力、去生产、去供给,自然就带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就业,改善了收入。
第三,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空间广。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这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构建国内强大市场的立足之本。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所下降,2021年又上去了,达到了44万亿元。虽然增速比较低,但是这也很不容易了。消费总量达到44万亿元是一个新的台阶,投资总量也巨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年是79.1%,最终消费是65.4%,这凸显了国内市场的作用。
第四,我们还具有改革开放红利。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从数字中也能看出来,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达到了两位数。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去年都保持了较快增长,前几天海关总署已经公布过了。同时,我们还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世界上一共有180多个国家,我们与120多个都是主要贸易伙伴。到去年底,我国与145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
第五,我国经济治理能力强。近年来,不断创新宏观调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积累了丰富的调控经验,促进了经济平稳发展。2020年以来,面对世界疫情,我们保持战略定力,没有采取大水漫灌的强刺激,而是针对市场主体,帮扶政策到位,促进了经济恢复,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通胀率、政府债务水平都是较低的,货币政策有空间,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多,有能力保持平稳运行。
2022-01-17 11:57:50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