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以“生态无界·共融共生”为主题的中国老挝2025年边境污染联防联控国际交流活动在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成功举行。来自中老两国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围绕跨境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应急管理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区域生态安全协作新路径。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高红英在致辞中指出,云南与老挝山水相依、生态相连,是命运与共的天然伙伴。近年来,双方依托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框架及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平台,持续深化在大气污染治理、水体保护、危险废物管控和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协作。本次交流活动是落实《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战略与行动框架(2023—2027)》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中老边境生态治理从项目合作迈向制度共建、机制协同的新阶段。未来,云南将与老方继续加强跨境监测共享、风险防控与联合执法,携手构建安全、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屏障,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生态安全贡献“中老方案”。
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开跃表示,合作区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窗口,也是跨境生态治理创新的先行区。近年来,合作区持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探索建立跨境污染防控与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环境治理体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本次交流活动聚焦机制创新与联动合作,将为中老双方搭建常态化的对话平台,形成边境生态共治共护的长效机制,为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样板区与创新示范区打下扎实的基础。
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凯表示,昆明作为中老跨境生态合作的重要支撑城市,将充分发挥在生态环境治理、监测预警和公众动员方面的实践优势,深化与老挝在执法协作、数据共享及环境宣教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形成制度化、可持续的交流机制。
老挝琅南塔省农业和环境厅副厅长苏桑·彭巴迪表示,老方高度重视与中方的生态环境合作,愿与云南及合作区携手推进更多“小而美”的边境共建项目,深化在大气污染防治、水体保护和固废治理等领域的技术协作,共同打造区域绿色发展的新典范。
活动期间,中老双方观看了磨憨铁路口岸核辐射应急实战演练视频。昆明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以《共享山水之情 共筑生态之路——昆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跨境合作展望》为题作专题分享,系统介绍了昆明在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等方面的经验,提出面向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生态合作新构想,赢得老方代表高度认可。昆明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分享了环境应急管理的“昆明经验”,强调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全面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能力,为中老边境环境安全筑牢防线。
在自由交流环节,中老双方围绕“跨境污染应急联动与信息共享”“大气污染防治与风险预警”“危险废物管控与执法协作”等议题开展专题研讨。
中老双方一致认为,此次交流活动不仅是一次跨境生态治理的务实行动,更是推动中老环境合作走向纵深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双方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凝聚合作共识,拓展协作领域,共同守护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绿水青山,让跨境合作之路更加宽广,让命运共同体之花在绿色发展中绽放新的光彩。
本次活动由云南省生态环境厅指导,昆明市生态环境局、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管委会主办。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