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互嵌式发展”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和实践路径,市发展改革委坚持把工作落实在基层,坚决扛牢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责任,紧盯搬迁安置区发展和搬迁脱贫群众期盼,持续推动“易地搬迁+民族团结”高度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推进易地搬迁各民族互嵌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居住空间融合——实现生活互嵌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了原有乡(镇)、村(组)的物理隔离,通过合理规划安置点布局,实现基础设施共享,促进了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增强交往交流交融。“十三五”期间,全市建设集中安置点386个,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650人。其中,城镇安置点26个,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968人;国家下达普洱市81805人建档立卡人口搬迁任务安置住房已全部建成,搬迁人口已全部搬迁入住,旧房已全部拆除。386个集中安置点已全面完成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饮水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有了基本保障。全市集中安置区现有搬迁人口16872户6441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7740人,占比达74%以上。
二、社会治理和交往交流——实现文化互嵌
根据搬迁安置点的行政区划、人口规模和管理需要,跟进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同步组建群团组织、物管机构,为搬迁群众办事提供便利,切实做好搬迁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全市38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实现基层党组织和基层自治性组织全覆盖。开展“乡风文明”一系列活动,尊重搬迁群众原有的文化习俗、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等,鼓励迁出地与迁入地文化交流融合,组建陀螺队、跳笙队、广场舞队等,调动搬迁群众参与积极性,加快社会融入,推动形成社区治理合力;通过开展共庆节日、文化联谊、技能互学等活动,消除文化隔阂,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同体。常态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网格、进商户、进楼栋、进家庭“四进”活动,把党的民族政策“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送到千家万户,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各族搬迁群众心中。
江城县康平镇瑶家山村干田团墩易地搬迁安置点
三、项目促就业、培训富脑袋——实现精神互嵌
根据安置区劳动力资源情况,搭建就业平台,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组织有务工能力的集中开展技能培训,举办现场招聘会,对接扶贫车间、产业园区等企业用工需求,有序组织群众务工。各族群众的口袋鼓起来了、精神强起来了,增进了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上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全市现有搬迁脱贫劳动力50116人,实现就业48752人,就业率97%;有劳动力及就业意愿的“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充分发挥以工代赈的综合性帮扶政策作用,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促进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脱贫攻坚期间,累计投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资金50.64亿元,2023年以来,用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的以工代赈项目、以奖代补和“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共投入资金1.05亿元,促进各民族搬迁群众在发展建设中增强民族认同感及社会凝聚力,构建各民族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
宁洱县普义乡2025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