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铁路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对中老铁路的殷切期盼,如同一颗金色的种子,在云南省勐腊县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2023年4月26日,李强总理在勐腊考察时强调,要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如今,这条连接中国与老挝的钢铁巨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桥梁,连接着沿线各族人民的心,绘就了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幸福生活新画卷。
联通梦想,构筑命运共同体
中老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的重要联结,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这条铁路的开通,打破了地理的阻隔,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互联互通,为勐腊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曾经的“无货可拉”“无人乘坐”的质疑,到如今客货运输两旺的盛况,中老铁路以骄人的成绩证明了其战略意义。截至今年9月底,中老铁路累计开行旅客列车超8万列,货运量突破6650万吨,跨境运输商品种类超过3000种;发送旅客超5900万人次,跨境旅客超58万人次,其中,勐腊站发送旅客107万人次,跨境旅客超9.8万人次,铁路出行已成为勐腊各族群众出行的首要选择,充分展现了中老铁路作为“黄金大通道”的强大辐射带动作用。
携手同心,共同奋进新征程
勐腊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边三好”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边”的区位优势,以中老铁路为纽带,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创新之路。
一是联通内外,激发活力,共建发展之路
中老铁路的开通,为勐腊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物流效率的提升和运输成本的降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前来落户。跨境旅游的重启,为勐腊经济发展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多条跨境旅游线路的推出,都充分见证了中老两国人民交往的日益密切和民族团结的不断深化。
兴边富民,筑牢根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边三好”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为使命,聚焦“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六大工程,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赋能、生态筑基、治理创新,打造出边境地区幸福村建设的“勐腊样本”。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超8亿元,实施项目1002个,21个沿边行政村212个自然村全部实现硬化路通达、自来水普及、5G网络覆盖,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1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农文旅融合,村寨蝶变。紧邻勐腊站的上龙茵村,通过打造A级旅游景区和“不消慌集市”特色赶摆活动,不仅成为勐腊站的“第二候车室”,更成为展示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农文旅商的深度融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带动了当地各族群众的收入显著增长。如今的上龙茵村,从以前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蝶变成现在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生活富足的美丽村庄,从昔日无人问津的小村寨华丽转身为备受瞩目的“中老铁路站前第一村”。
产业升级,经济腾飞。中老铁路的开通,有力推动了跨境旅游和经贸往来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助力各族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物流效率的提升和运输成本的降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前来落户。今年1—8月,勐腊县出口货物231万吨,其中磨憨铁路口岸103万吨;进口货物531万吨,其中磨憨铁路口岸273万吨。跨境旅游的重启,为勐腊经济发展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从一日游到深度游,从“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到多条跨境旅游线路的推出,都充分见证了中老两国人民交往的日益密切和团结情谊的不断深化。今年1—8月,勐腊县出境98万人;入境99万人;接待出境旅游团队达到1489个,游客人数为18302人。旅游业的繁荣,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二是群防群治,确保安全,共护繁荣之路
中老铁路的贯通,极大地方便了勐腊人民的出行,也激发了边疆人民“知路、爱路、护路”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勐腊县秉持共建平安铁路理念,全力维护运营安全,促进民族团结,共筑边疆和谐稳定基石。
健全机制,压实责任。勐腊县成立了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组,建立了路地联防工作机制,定期研究部署铁路护路联防工作,形成了党委政府齐抓共管、铁路护路成员单位紧密配合、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护路工作格局。
全民参与,营造氛围。党员干部带头组建“爱路护路先锋队”,主动参与铁路沿线环境排查整治工作。充分利用“5·26爱路日”和“爱路护路宣传月”等契机,依托特色集市赶摆活动,广泛开展铁路安全宣传教育,有效提高了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营造了全民参与、共护铁路的浓厚社会氛围。
强化管理,筑牢防线。不断完善护路“一盘棋”工作格局,严格落实护路联防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打、防、管、控、治”“五位一体”的护路工作措施,持续深化“平安铁路示范”创建活动,以“小安”积累“大安”,以“一方平安”保“一线平安”,形成了各族群众共同维护铁路安全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交流互鉴,民心相通,共享友谊之路
勐腊县充分利用中老边民大联欢、澜沧江—湄公河文化艺术节、热带雨林文化旅游节等重要平台,持续擦亮“中老友好第一县”品牌,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
深耕国际教育,播撒友谊种子。自2001年以来,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挂牌成立中国(勐腊)—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累计招收3549名老挝学生,培养了千余名中文翻译人才,为扩大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助推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青年交流,共筑未来。在中老铁路全线通车之际,中老青年在勐腊携手植下“青年友谊林”,共同纪念中老建交60周年,见证中老铁路的开通和中老青年之间的深厚友谊。今年以来,勐腊县持续深化与老挝的交流互访机制,签订了中老青年友好交流备忘录,不断扩大对外青年交流。今年暑期,各民族青少年沿着中老铁路来到勐腊研学旅行,体验边疆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续写中老青年友谊的新篇章。
“老庚”相聚,情谊绵长。互联互通的根基在于民心相通。“老庚”在傣语里是“亲戚朋友”的意思。中老“老庚”们欢聚一堂,通过“赶摆”等文化活动,促进中老边民之间的文化互动、亲戚走动、命运联动。截至目前,勐腊县曼烈村成功举办了37期中老边民“老庚”大赶摆活动,累计带动边民增收949.9余万元,中老边民参与摆摊人数近14900余人次,吸引游客34.8万余人次。通过“赶摆”这一载体,打破边域、用友谊的纽带将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同时,勐腊县连续举办“中老边民大联欢”“中老青年足球友谊赛”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不断构筑“民相亲助力国之交”的有效载体,充分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
牢记嘱托,共筑美好未来
勐腊县始终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边三好”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感恩奋进,携手带领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谱写边疆发展新篇章。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勐腊县始终将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抓“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通过兴边富民行动、边境幸福村建设等举措,将自身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勐腊县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勐腊县在铁路安全保障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为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深化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勐腊县积极利用中老铁路带来的机遇,深化与老挝等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不仅促进了自身的经济发展,也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老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火车开到我家乡,美好生活感党恩”,这是勐腊各族人民对中老铁路开通最真挚、最朴实的心声。未来,勐腊各族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将勐腊建设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老铁路这条友谊之路、发展之路、幸福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繁荣!
来源:
文明勐腊
监制:玉 旺
责编:刘艳华
终审:斯斯龙、李 赢、刘 婷
编辑:张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