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
2025年勐腊贡茶文化节暨第十三届易武斗茶大会新闻发布会在“中国贡茶第一镇——易武”举行。
勐腊县委副书记、县长黄磊出席发布会。中共勐腊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农业农村局、易武镇、象明乡相关负责人,州、县媒体记者以及茶企、茶技艺传承者相关代表参加。
发布会上,发言人对外界关心关注的勐腊县茶产业基本情况、茶旅融合发展等有关情况作了新闻发布,回答了媒体记者相关提问。
勐腊,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古六大茶山在此绵延千年,孕育出“百山百味,一山多味”的独特茶韵。
近年来,勐腊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顶级普洱茶产区和州委州政府打造古茶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将茶产业纳入全县“8+2”重点支柱产业,通过政策扶持、产业转型、品牌创新,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3.3万亩,年产优质茶8787.9吨,2024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73.2亿元,茶产业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据悉,今年勐腊贡茶文化节暨第十三届易武斗茶大会将以“勐腊茶·贡茶味,勐腊贡茶·天下共享”为主题,通过“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大力弘扬茶文化、振兴茶产业、塑造茶品牌,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古茶山文化新名片。活动自4月11日启动,持续至5月7日。涵盖体验茶乡活力、创新茶旅融合、共享云端盛宴、助力产业升级四大亮点,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从历史、传承、发展等多维度、全方位诠释“勐腊贡茶”文化底蕴,做强“贡茶之乡”品牌,以茶结缘、以茶会友、以茶弘文、以茶兴业,不断丰富茶业态、提升茶内涵、强化茶宣传,推动勐腊茶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那接下来
就和小编一起
来看发布会现场实况
答记者问
↓↓↓
问
勐腊县在推进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过程中,如何统筹协调茶产业、文化、旅游和商业资源?目前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答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以党建为引领,充分挖掘优质普洱茶资源、皇家贡茶文化底蕴和生态雨林旅游潜力,大力推进茶文旅商融合发展,致力于打造促农增收示范带,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一、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古茶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级领导联系示范点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示范带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领办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绑定机制,形成以文旅融合创收型为主,项目带动型、资源开发型为辅的发展模式。激励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同时,精准投资易武象明世界顶级普洱茶产业园等关键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二、夯实产业基础,提升茶叶品质
一是抓实品质提升。制发《勐腊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普洱茶)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开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普洱茶)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完成65个茶叶初制所规范化标准化创建、茶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2家、茶叶有机食品认证企业22家,提高“勐腊茶”品质质量。
二是抓实资源保护。加大古茶树保护宣传教育,开展茶园水肥一体化自动滴灌建设,打造精准灌溉示范点。2024年完成300余株古茶树单株和17块古茶林(园)的“一树一牌”“一林一牌”精准挂牌登记;完成1.3万亩生态茶园认证。
三、强化示范带动,推动融合发展
一是稳步推进2024年示范点巩固提升工作。加速推进古茶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5座古茶山集体民宿建设,目前进度已达91%,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同时,以“茶+”为核心,积极推进多业态融合。计划打造高山村康养基地、林下经济、村庄旅居等新业态;推动革登老寨小集市、蛮砖村小组村交易中心建设,构建茶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形成多产联动、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
二是积极推进2025年新增示范村建设。示范村建设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张家湾村以“农耕文化”“教师文化”为主,计划实施16个子项目,致力于打造“茶马古道+教师摇篮”双IP驱动的茶旅融合示范标杆。落水洞村突出“红色文化”,计划实施15个子项目,打造“古茶+红色+生态”三核驱动的三产融合示范标杆。曼松村以贡茶第一村为主题,实施16个子项目,发展茶修康养项目,塑造“皇家贡茶+文化体验+生态治理”的茶旅融合示范样板。新曼拱村重点进行村庄风貌改造等,实施13个子项目,开发古茶园体验路线,举办彝族节庆活动,打造“古树秘境+文化体验+生态治理”的茶旅融合示范样板。秧林村以历史文物保护修复为重点,打造“茶旅融合+文化传承+生态治理”的示范样板。
四、丰富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勐腊县全力打造以普洱茶产业为核心,文旅康养产业为翼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巩固“一产”基础,持续推进古茶树保护利用,抓好茶园和基地创建,提升茶产品加工质量,做好品牌培育与管控,实施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确保茶园面积稳定,提高茶叶品质;提升“二产”活力,加快易武象明世界顶级普洱茶产业园等10个茶产业项目建设,以山青花燃等项目投产运营为契机,做好企业跟踪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挖“三产”潜力,推进核心村绿美建设,推广“庭院+”经济、林下经济,以特色餐饮文化、电商茶文旅、特色活动等为抓手,提高茶农收入,推进茶文旅融合项目,申报地理标志,提升茶产业的附加值和影响力。
通过“党建+茶文旅商融合发展促农增收示范带建设”,我县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发展活力有效增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初具雏形。
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推进茶文旅商融合发展,不断完善示范带建设,努力把示范带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样板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先行区。
问
勐腊县将如何打造茶旅融合精品旅游路线?
答
茶马古道的源头——勐腊象明、易武,走过千年沧桑,仍散发着悠远的茶香。倚邦、攸乐、莽枝、蛮砖、革登、漫撒,古六大茶山是屹立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六座巍峨的高山,数百年风华绝代,源远流长。
茶马古道之源的“勐腊茶、贡茶味五日游”总体线路:从景洪市出发—途径基诺山乡(攸乐茶山)—到达象明彝族乡(孔明山、莽枝古茶山、革登古茶山、倚邦古镇、倚邦古茶山、蛮砖古茶山)—再到易武古镇(易武古茶山)。身临其境感受古茶山、古茶园、古村落,观日出、看云海,手捧普洱贡茶,品百山千味日月风华,感受贡茶古茶山的千年沧桑。
第一天,走进“六山之源 贡茶莽枝”
从景洪出发经基诺山乡攸乐茶山踏上贡茶寻味之旅,到达象明彝族乡安乐村委会石良子村小组,游览自然之山、人文之山——孔明山,晴日可见云海翻涌。漫步大草坡,瞻仰茶祖像,感受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走进莽枝古茶山、秧林小组三省大庙,体验茶叶采摘,观摩千年制茶工艺。行至莽枝大寨,到私厨餐厅品尝马帮菜,入住当地客栈民宿,在茶香与虫鸣中,静享山野宁静。
第二天,走进“茶祖圣地 贡茶革登”
到革登古茶山领略茶王树的豪迈气势,漫步至五省大庙遗址,登上云海观景台,云雾缭绕间,古茶山若隐若现。走进金钗合作社,品尝豆豉的醇香、干笋的脆嫩、象明月饼的香甜。夜幕降临,入住当地民宿,推窗见山,茶香入枕,在静谧中感受革登古茶山独有的韵味。
第三天,走进“千年古镇 贡茶倚邦”
踏入倚邦古镇,重走茶马古道探寻马帮岁月,到茶文化地标贡茶博物馆领略茶文化历史。走进倚邦古茶山,品自然之美色,闻古树茶的幽兰花香。傍晚,到倚邦茶山居等民宿入住和品尝全茶宴,茶香入菜,滋味独特。
第四天,走进“商茶之源 贡茶蛮砖”
从倚邦古镇出发前往曼庄村委会蛮砖村小组,步入最集中连片的蛮砖古茶山。游览蛮砖会馆,感受往昔茶商往来的马蹄声碎、茶香漫溢;到蛮砖敏捷茶坊,近距离感受茶叶从鲜叶到成品的奇妙蜕变。随后前往曼松村小组、背阴山村小组,探访曼松贡茶的原产地。
第五天,走进“号茶圣地 贡茶易武”
游览易武茶文化博物馆,重识茶史历程;漫步易武老街,寻“茶之源、道之始”。十字街、滇藏茶马古道源头、老茶庄车顺号旧址以及保留的许多遗迹带您感受“贡茶之乡”的魅力,品茗同庆号、同兴号、宋聘号、福元昌、泊语、岁月知味、浮生若茶等新老茶号的纯正易武味。前往古六大茶山的更深处——七村八寨易武山,伴茶而生的传统村落星罗棋布,到达生态古茶第一村——落水洞,游览村史馆、镇越县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宣誓遗址、落水洞古茶园、麻黑茶王树古茶园区。再走进高山村、张家湾村,探访茶人世家,体验传统制茶工艺,与易武山水、千年茶脉深度对话。
绿水青山出好茶,一盏贡茶酬知己。这条穿越古六大茶山的茶旅之路,是一封飘着茶香的“请柬”。诚邀四海宾客来易武走一走、看一看,品味贡茶的香扬水柔、和合雍容,用“一片叶”缔结“四海情”,共同做优茶品质、推动茶旅深度融合。
问
“一叶承千年,茶香润古今”,古六大茶山有五座在勐腊县,主要集中在易武镇、象明乡片区,这里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茶产业。而作为古茶山产地的易武和象明,又具备怎样的优势?
易武镇
作为中国贡茶第一镇,易武以茶为生、因茶兴业。
溯千年茶脉,探寻“贡茶之源”的文化内涵。易武茶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自雍正七年(1729年)跻身皇家贡茶之列。“同庆号”“福元昌”等古茶号遗址、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印、“木槌石模”非遗技艺,共同诉说着“贡茶圣地”的辉煌。全镇现有茶园10.6万亩(古茶园7.28万亩),年产茶约3000吨,年产值超5亿元。积极建立古茶树数据库,挂牌保护95棵单株古树和28片古茶园,在5个村组推行森林共管;建设国家级非遗传习所,升级普洱茶博物馆,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兴茶业发展,做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易武以“生态立茶、品质兴茶、品牌强茶”为理念,构建全产业链体系。培育“易武正山”等地理标志品牌,引进“山青花燃”等龙头企业,扶持89家SC认证茶企。创新研发速溶茶粉、便携茶包等现代茶品,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开辟助农直播间,全镇1006家茶企带动茶农致富,“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成为现实。
绘融合新篇,打造“三产共振”的茶旅样板。当古茶山遇见新机遇,易武正以“茶文旅商融合”破题高质量发展,以茶为基,筑牢一产“压舱石”,以7.2亿元易武象明世界顶级普洱茶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园项目为中心,启动“古茶山生态修复工程”,打造“春摘茶、夏观绿、秋品茗、冬赏花”的四季茶园,让茶园既是“生产地”更是“风景区”。以茶为媒,延伸二产“价值链”,延伸二产价值链,借助专项债券和改革试点资金,建设高山、落水洞、张家湾示范村,形成以点带面发展格局。以茶为魂,做活三产“体验圈”,以“贡茶文化”为魂,建设彝家文化村、党史教育基地、教师摇篮村,形成茶文旅商融合新模式,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邀天下茶人,共赴“贡茶易武”的未来之约。易武的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缕茶香,都传递着发展的热忱。今天,我们在此发出诚挚邀请,请广大茶商茶客常来易武,走进古茶园触摸时光的年轮,坐在老茶坊品味岁月的陈香,让易武茶成为您舌尖上的“诗与远方”;请各位企业家投资易武,我们提供 “一企一策”定制服务,共享易武发展市场机遇;请媒体界朋友宣传易武,用镜头记录茶马古道的沧桑,用文字讲述贡茶技艺的传承,让“中国贡茶第一镇”的金字招牌更加闪耀。
象明乡
象明彝族乡誉为“贡茶之源”,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倚邦、革登、莽枝、蛮砖四座茶山的故乡,普洱茶资源丰富,茶文化历史悠久。自明代起,这里便是贡茶的核心产区。明隆庆四年,倚邦成为茶山政治与文化的中心;清代雍正年间,象明乡的茶农们肩负起为皇室采制贡茶的重任。时光流转,贡茶制度虽已远去,但象明人世代守护的古法制茶技艺,依然让这片土地的茶香历久弥新。在象明,茶祖孔明的传说深深烙印在每一片茶园中。相传诸葛亮南征时,为解将士疾苦,在此播撒茶种,传授制茶之法。为铭记这份恩情,象明乡的彝族同胞每年春茶开采前,都会身着传统服饰,以歌舞、祭祀和古礼感恩自然。这份对茶祖的敬仰,让象明的茶文化不仅停留在舌尖,更流淌在血脉之中。漫步于象明乡的茶马古道,36公里的青石板路上仿佛仍能听到马帮的铃响。这条古道曾是连接滇藏、通往世界的贸易动脉,倚邦古镇作为枢纽,见证了普洱茶从深山走向繁华的历程。如今的古道旁,古驿站遗址与新建的茶文化博物馆相映成趣,诉说着商贸与文化的交融故事。
茶叶种植规模庞大。全乡茶叶面积达9.6万亩(古茶园1.8万亩),采摘面积达7.8万亩,年均产量3500吨,产值5.77亿元。这里的茶树与森林共生,拒绝农药与化肥,茶叶以“兰香浓郁、汤色如琥珀、回甘似蜜”的品质闻名。茶叶及其制品销售主体个体有1217户、企业和合作社180家、小作坊6家,有3家茶企获得有机认证,16家茶企取得标准化生产资质。在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动下,组织茶农参加电商技能培训,并借助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拓展销路。茶农和茶企通过电商平台直销茶叶,减少中间商赚差价,利润空间明显提升。如今,象明茶叶不仅在国内热销,还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发展优势明显。依托易武象明世界顶级普洱茶产业园区和古茶山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建设,2024年以来,象明乡创建古茶山一二三产融合示范村7个。一是联农带农促群众增收初见成效。持续推出牛滚塘赶集、“贡茶杯”陀螺争霸赛等活动,组织群众展销象明月饼、腐乳、疙瘩笋、蛮砖大米等农特产品,形成“飞牙书记”助农直播间、银钗妇女合作社、“党建+企业+合作社+集体+农户”、非遗经济等利益点,促进群众增收约62万,实现户均增收5000余元。二是村寨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面推进古茶山村人居环境净化美化绿化亮化,修复茶马古道1.8公里,完成墙绘文化植入25面,公共面积绿化1.2万平米,彩钢瓦改造2万平米,排水沟建设2.7公里,道路改造2090平米,新建停车场2个。三是古茶山古茶园持续保护发展。修复示范园50亩,挂牌14块古茶园、177株古茶树单株、145块古茶山保护标识,生态茶园认证1.2万亩。四是民族非遗技艺文化传承不断创新。申报县级制茶技艺非遗传承人19人,州级非遗工坊1个。
下一步,将持续巩固提升2024年示范村创建工作并加强谋划2025年创建工作,持续发展林下经济、庭院经济,持续开展电商、乡村旅游等培训,持续挖掘示范村特色茶文化,挖掘茶马古道遗址、皇家贡茶非遗加工技艺,推出“茶马古道”主体文创产品(茶饼、茶点、茶器、非遗手作等)。同时,我们将当好“茶管家”,落实古茶树保护条例,确保每一片茶叶生态有机、品质可溯;当好“文化使者”,支持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让彝族文化“活”在当下、火出圈外。
以茶为媒、以茶会友
勐腊县诚邀天下茶友
4月26日—27日
在“中国贡茶第一镇 易武”
共叙友谊、共话茶事、共品茶韵
共谋普洱茶勐腊发展新蓝图,共谱新篇章
来源:
勐腊县融媒体中心 王庆鹏、查巍、史焜宇、刘 航
监制:玉 旺
责编:曹广兴
编辑:刘 航
审核:龙 斯、刘艳华、赶 四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