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西南边陲,勐捧镇曼贺南村11个哈尼族、傣族村寨依山而居,24.33公里中老边境线蜿蜒如带。昔日的边陲村落,曾因产业单一、资源分散而面临发展困境,今日的曼贺南村党总支锚定“红色联建共同体、院地协同创新体、人才引育联合体”三维发展体系,探索“橡胶+山乌龟”立体种植模式,山乌龟根系固氮保土提升橡胶产量3%、林下空间利用率提高80%,形成了“上产胶乳、下生药材”的循环经济体系,走出了一条组织强、产业兴、边民富、边疆稳的特色振兴之路。
一、头雁方阵强劲发力
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曼贺南村党总支立足2.8万亩橡胶林资源,创新“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联建模式,成功引进西双版纳立正堂植物科技有限公司,村企协同精准发力,共同组建西双版纳绅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29亩母种繁育基地、1850亩林下扩繁基地,10年林下土地租金为村民增收85万元。同时,通过土地资源入股、技术资金联投、风险利益共担,充分发挥企业市场渠道优势,由村集体统筹劳动力分配,构建起“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价收购”的三重保障体系,按照3年种植期,亩产8吨计算,亩均收益将突破2.8万元,形成“组织嵌入产业链、党员攻坚关键点、群众共享发展果”的生动局面。
二、先锋领航引智育才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曼贺南村党总支善用“头雁领航”作用,组建“党员技术攻坚队+乡土专家服务团”,联合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建设经济作物推广示范基地和产业研学基地,通过田间课堂、专家驻村、师徒结对等方式,培育本土专业人才50余人,构建起超20人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技专家”复合型人才队伍,创新““双培双带”机制,将2名种植能手发展为党员,2名党员骨干选拔进村组“两委”班子后备人才库,实现“党员冲在产业链、能人聚在产业链”。同时,建立“党员示范岗+责任区”制度,划分12个党员包保片区开展联合攻关,不断实践技术革新,种苗成活率提升至90%,相较最初提高了近20%,病虫害防治率达85%,带动300余人次边民参与种植管理,日均务工收入达150元,累计创收30余万元,昔日的“空心村”重现活力,新建民居鳞次栉比,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边境村寨焕发新生机。
三、绿色赋能补链强链
开创生态经济“新路径”
曼贺南村党总支构建“线上电商+线下精深加工”双翼模式,通过淘宝平台销售山乌龟特色盆景,原料直供四川迪菲特药业、普洱天意植物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带动周边包装、运输等配套产业兴起,产品附加值提升15%。同时,实施全产业链提升计划,通过注册品牌商标,将山乌龟打造成地标性产品,积极选址建设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初加工三大基地,计划设置清洗、切片、烘干生产线,与民族特色美食结合自主开发药食同源产品,提供长期就业岗位50余个,人均增收1.2万元,2027年正式销售成熟期山乌龟,预计实现总产值1.6亿元,股份分红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50万余元,2029年总体种植规模达1万亩以上,村民将成为产业工人和经营者,共享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力争边境村寨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万元。
下一步,曼贺南村党总支将持续深化“党建+产业”融合力度,将“山乌龟产业示范带”建设与边疆治理深度融合,把村寨打造成为中老边境线上的产业振兴样板和边疆治理典范,让党旗红、产业兴、边民富的壮美画卷永远定格在祖国西南门户。



来源:
勐捧视野
监制:玉 旺
责编:刘艳华
校对:赶 四
终审:斯斯龙、焦剑州、刘 婷
编辑:木依慧其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